上大學的時候,我接了一個家教的工作,我的主要職責就是在孩子(2年級,女孩)每天放學之後接她放學並在家裡輔導功課,幫助她更好更快地完成作業。
去做家教的前幾天,我還有點心裡沒有底,因為這戶人家家庭條件比較好,住的是200多平方的海景別墅,家裡除了我這個家教老師之外,還有兩個負責家庭衣食住行以及照顧孩子的保姆。畢竟掙別人的錢,要看別人眼色行事,出於對有錢人的片面理解,我這等窮人心裡未免有些打怵,去了之後也是謹慎行事,恭恭敬敬,並儘力做好自己的工作。
剛開始還沒有太多感覺,可是時間長了我卻發現,雖然這個家庭經濟條件非常好(爸爸是某著名空調品牌集團的經理,經常往來於各大國家,媽媽在家裡操持大小事務,是全職太太),但是家裡的孩子卻與我想像有錢人家的孩子表現得不一樣。
這個比較富裕的家庭,遵循著大多數中國式家庭標準的規則"男主外,女主內"。如果不考慮其他,其實試想一下,在一個核心家庭當中,男人負責掙錢養家,女人負責貌美如花,看似是分工和諧的組成,但是在我經歷了這個家庭的相處模式,以及見證了無數個其他家庭如出一轍的存在,這個相似的畫面,對於孩子,剩下的結果,不是物質的滿足,而是精神的空虛。
行走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,我們往往變成了物質的擁有者,精神的流浪者。而我家教的這個對象小麗亦是如此,雖然名牌的鞋子,名牌的書包在身,但卻表現出了極度寂寞的情況。
當出差的爸爸一回家,她就會像身上抹了蜜一樣總是粘著爸爸,而對待媽媽則總是惡語相向。「我太討厭你,等我長大你就完了」等這類話已成為家常便飯,而面對這樣的情境,主內的媽媽雖然看起來凶煞,時而挑保姆的毛病、時不時也替我爸媽教育一下我,而面對自己的孩子卻無計可施。更不用說三天兩頭出差的爸爸,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孩子到底變成什麼樣子了。
事實上,教育孩子不是幫他做事,不是給他掙錢,而是陪伴他成長,讓他的人生步入正軌,上面事例中的家庭,雖然表面上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,家庭完整、事業有成,但孩子心靈的缺失,這就像隱藏在深海里的冰山,隨時再次會上演一場新的《泰坦尼克號》。
過度"分工明確"的爸媽,對孩子有什麼影響?1、 會造成孩子的精神空虛
我見過很多總是急需想要獲得關注的孩子,這樣的孩子,有的總是在渴求父親和母親的關注,一旦發現無法獲得父母的積極關注時,就會把注意力轉向她身邊親近的人。
像我這個家教就屬於孩子的第三種選擇,每當我去到她家時,她不是抱著我的大腿,就是急忙的拉著我的手上二樓看她畫的畫,看她寫的字,看她和父母偶爾出去旅行過的照片。
事實上,我的工作只有接孩子上學和輔導作業,除了這些工作,我也沒有其它的精力再去考慮別的,可是有時我完成家教工作回到學校時,孩子就會哭著鬧著讓媽媽打電話給我,有時讓我陪她去參加學校舉辦的家長親子互動遊戲,有時讓我陪她去吃她喜歡的肯德基,有時跟同學打架了,也會讓媽媽打電話向我傾訴。
我剛開始一臉懵,並沒有往深刻的問題上去考慮,但仔細想來,事實上這是孩子在向大人們發出的求救信號,她彷彿在吶喊:"爸爸媽媽離我越來越遠了,我真的好孤獨,我真的只想像平常人一樣擁有一個平凡溫暖的家庭"。
2、 會引亂孩子行為的方向
當媽媽的總是會心細,怕孩子冷了,熱了,餓了,渴了,因此,總是會習慣包辦孩子的衣食住行,於是,在傳統中國家庭當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總是缺乏獨立意識。
而在這樣環境成長下來的孩子,從小就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,更不用說孩子的性格養成了。女主內的媽媽大多數通常比較溺愛孩子,就算孩子有過多過分的要求和語言,也只會批評幾句,但隨後就會給予孩子不恰當的物質補償。
我家教中孩子的媽媽就是這樣,當然我們並不能承認世界上所有女主內的媽媽都是這樣的,但是討論到這個話題,只是想給大家有所警醒。
孩子在溺愛環境下成長,一旦他的訴求得不到滿足,孩子就會哭鬧,越小慣著孩子,孩子就會變本加厲,耍小脾氣,甚至出現剛才我講的案例當中的,對媽媽惡語相向的行為。
父母出現撫養責任上過度的"分工明確"對孩子是非常不利的,比如像傳統家庭中的父親在外獨當一面,回到家中卻一問三不知,而母親在家大事小事操碎了心,卻與孩子沒有任何共同的語言,對孩子的成長多多少少都會造成負面的影響。
有人說: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,而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師。如果孩子在漫漫的人生路上缺少了父母任何一方的陪伴,那麼他的生命是不完整的。
無數個在家苦苦等待的小孩,有的父親母親回來的時候,孩子已經睡下了,而當孩子醒來時,父母卻早已經踏上了忙碌的旅程。
就這樣本該擁有的親情,我們卻錯過了,等到孩子長大了,那些失去的日子,我們還能再找回來嗎?
(本文為教師育兒團隊原創文章,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,歡迎家長朋友關注、討論!)
中國式父親主外、母親主內的家庭,最後,孩子都怎麼樣了
上大學的時候,我接了一個家教的工作,我的主要職責就是在孩子(2年級,女孩)每天放學之後接她放學並在家裡輔導功課,幫助她更好更快地完成作業。
去做家教的前幾天,我還有點心裡沒有底,因為這戶人家家庭條件比較好,住的是200多平方的海景別墅,家裡除了我這個家教老師之外,還有兩個負責家庭衣食住行以及照顧孩子的保姆。畢竟掙別人的錢,要看別人眼色行事,出於對有錢人的片面理解,我這等窮人心裡未免有些打怵,去了之後也是謹慎行事,恭恭敬敬,並儘力做好自己的工作。
剛開始還沒有太多感覺,可是時間長了我卻發現,雖然這個家庭經濟條件非常好(爸爸是某著名空調品牌集團的經理,經常往來於各大國家,媽媽在家裡操持大小事務,是全職太太),但是家裡的孩子卻與我想像有錢人家的孩子表現得不一樣。
這個比較富裕的家庭,遵循著大多數中國式家庭標準的規則"男主外,女主內"。如果不考慮其他,其實試想一下,在一個核心家庭當中,男人負責掙錢養家,女人負責貌美如花,看似是分工和諧的組成,但是在我經歷了這個家庭的相處模式,以及見證了無數個其他家庭如出一轍的存在,這個相似的畫面,對於孩子,剩下的結果,不是物質的滿足,而是精神的空虛。
行走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,我們往往變成了物質的擁有者,精神的流浪者。而我家教的這個對象小麗亦是如此,雖然名牌的鞋子,名牌的書包在身,但卻表現出了極度寂寞的情況。
當出差的爸爸一回家,她就會像身上抹了蜜一樣總是粘著爸爸,而對待媽媽則總是惡語相向。「我太討厭你,等我長大你就完了」等這類話已成為家常便飯,而面對這樣的情境,主內的媽媽雖然看起來凶煞,時而挑保姆的毛病、時不時也替我爸媽教育一下我,而面對自己的孩子卻無計可施。更不用說三天兩頭出差的爸爸,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孩子到底變成什麼樣子了。
事實上,教育孩子不是幫他做事,不是給他掙錢,而是陪伴他成長,讓他的人生步入正軌,上面事例中的家庭,雖然表面上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,家庭完整、事業有成,但孩子心靈的缺失,這就像隱藏在深海里的冰山,隨時再次會上演一場新的《泰坦尼克號》。
過度"分工明確"的爸媽,對孩子有什麼影響?
1、 會造成孩子的精神空虛
我見過很多總是急需想要獲得關注的孩子,這樣的孩子,有的總是在渴求父親和母親的關注,一旦發現無法獲得父母的積極關注時,就會把注意力轉向她身邊親近的人。
像我這個家教就屬於孩子的第三種選擇,每當我去到她家時,她不是抱著我的大腿,就是急忙的拉著我的手上二樓看她畫的畫,看她寫的字,看她和父母偶爾出去旅行過的照片。
事實上,我的工作只有接孩子上學和輔導作業,除了這些工作,我也沒有其它的精力再去考慮別的,可是有時我完成家教工作回到學校時,孩子就會哭著鬧著讓媽媽打電話給我,有時讓我陪她去參加學校舉辦的家長親子互動遊戲,有時讓我陪她去吃她喜歡的肯德基,有時跟同學打架了,也會讓媽媽打電話向我傾訴。
我剛開始一臉懵,並沒有往深刻的問題上去考慮,但仔細想來,事實上這是孩子在向大人們發出的求救信號,她彷彿在吶喊:"爸爸媽媽離我越來越遠了,我真的好孤獨,我真的只想像平常人一樣擁有一個平凡溫暖的家庭"。
2、 會引亂孩子行為的方向
當媽媽的總是會心細,怕孩子冷了,熱了,餓了,渴了,因此,總是會習慣包辦孩子的衣食住行,於是,在傳統中國家庭當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總是缺乏獨立意識。
而在這樣環境成長下來的孩子,從小就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,更不用說孩子的性格養成了。女主內的媽媽大多數通常比較溺愛孩子,就算孩子有過多過分的要求和語言,也只會批評幾句,但隨後就會給予孩子不恰當的物質補償。
我家教中孩子的媽媽就是這樣,當然我們並不能承認世界上所有女主內的媽媽都是這樣的,但是討論到這個話題,只是想給大家有所警醒。
孩子在溺愛環境下成長,一旦他的訴求得不到滿足,孩子就會哭鬧,越小慣著孩子,孩子就會變本加厲,耍小脾氣,甚至出現剛才我講的案例當中的,對媽媽惡語相向的行為。
父母出現撫養責任上過度的"分工明確"對孩子是非常不利的,比如像傳統家庭中的父親在外獨當一面,回到家中卻一問三不知,而母親在家大事小事操碎了心,卻與孩子沒有任何共同的語言,對孩子的成長多多少少都會造成負面的影響。
有人說: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,而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師。如果孩子在漫漫的人生路上缺少了父母任何一方的陪伴,那麼他的生命是不完整的。
無數個在家苦苦等待的小孩,有的父親母親回來的時候,孩子已經睡下了,而當孩子醒來時,父母卻早已經踏上了忙碌的旅程。
就這樣本該擁有的親情,我們卻錯過了,等到孩子長大了,那些失去的日子,我們還能再找回來嗎?
(本文為教師育兒團隊原創文章,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,歡迎家長朋友關注、討論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