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山西導演李珈西執導、主演、編劇並剪輯的電影《戀戀不捨》10月18日全國上映。首映當晚,劇組主創趕赴上海路演。電影中離別的傷痛,勾起了很多人的記憶,在當天的映後交流中,現場觀眾滿滿「疑問」,。看到這部「山西製造」並夾雜著太原方言的小成本之作得到南方觀眾的認可和喜歡,導演李珈西頗感驚喜:「現場觀眾雖然在向我提問,但我覺得大家都是在表達最真實的自己。這讓我覺得特別好,相信在這部電影里,很多人找到了自己的影子。」
圖說:電影《戀戀不捨》劇照 官方圖
電影《戀戀不捨》是導演的第二部電影作品,改編自李珈西個人小說《兩次戀愛,三次分離》,影片立足女性主題,講述了一位而立之年的女性,面對生活中四種不同角色男性離開的故事。影片於2018年1月11日在太原開機,太原方言伴隨著長風街景、柳巷地標等山西元素,讓這部電影有著濃濃的「老西兒」味道。
雖然此前該片已經參加了不少國內國外的電影節:2018年10月,影片入圍第二屆平遙國際電影展,並作為「華語新生代」單元開幕影片亮相;同年12月,李珈西憑藉這部影片獲得第十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新銳導演獎;2019年1月,《戀戀不捨》受邀參加達卡國際電影節,在孟加拉國家博物館放映;3月30日,《戀戀不捨》受邀參加亞非拉國際電影節……但對於上海的全國首映,年輕的女導演映前表示,「很忐忑」,她並不確定這部「北方」風味的小成本電影是否得到上海觀眾的喜愛。
所幸,18日當晚在金逸影城虹口店,當放映結束,字幕滾過、燈光亮起,導演出現在現場時,觀眾的踴躍地「搶」著話筒,問題一個接一個地拋出。一位女觀眾對導演連連表示「感謝」,她說,覺得影片中女主角澤清就像自己年輕時候一樣,「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我以前的樣子。」也有女觀眾哀傷地感嘆,「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」。還有一位大哥搶到話筒,在提問導演之前,他表示自己是一個非常害怕分離的人,生活中遇到畢業、散夥什麼的都很難受,家裡老人去世的時候他很崩潰,「怎麼化解這個?」觀眾的話好像是提問,更像自問。導演李珈西也並沒有給出直接的答案,她說片中姥爺的故事來自於自己生活中的真實經歷:「我覺得,這些分離有時候會變成一種記憶,永遠留在我們生命當中。就像現在我的家人提起來姥姥犯的一些錯誤還會笑、想起姥爺對我們說過的話⋯⋯他們可能正以另一種方式陪我們,繼續在一起。」李珈西說。「無論如何,希望大家看過影片後,可以把更多的愛獻給自己身邊的親人。」(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孫佳音)
電影《戀戀不捨》「老西兒」味兒十足,「傷痛的別離」引上海觀眾共鳴
由山西導演李珈西執導、主演、編劇並剪輯的電影《戀戀不捨》10月18日全國上映。首映當晚,劇組主創趕赴上海路演。電影中離別的傷痛,勾起了很多人的記憶,在當天的映後交流中,現場觀眾滿滿「疑問」,。看到這部「山西製造」並夾雜著太原方言的小成本之作得到南方觀眾的認可和喜歡,導演李珈西頗感驚喜:「現場觀眾雖然在向我提問,但我覺得大家都是在表達最真實的自己。這讓我覺得特別好,相信在這部電影里,很多人找到了自己的影子。」
圖說:電影《戀戀不捨》劇照 官方圖
電影《戀戀不捨》是導演的第二部電影作品,改編自李珈西個人小說《兩次戀愛,三次分離》,影片立足女性主題,講述了一位而立之年的女性,面對生活中四種不同角色男性離開的故事。影片於2018年1月11日在太原開機,太原方言伴隨著長風街景、柳巷地標等山西元素,讓這部電影有著濃濃的「老西兒」味道。
雖然此前該片已經參加了不少國內國外的電影節:2018年10月,影片入圍第二屆平遙國際電影展,並作為「華語新生代」單元開幕影片亮相;同年12月,李珈西憑藉這部影片獲得第十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新銳導演獎;2019年1月,《戀戀不捨》受邀參加達卡國際電影節,在孟加拉國家博物館放映;3月30日,《戀戀不捨》受邀參加亞非拉國際電影節……但對於上海的全國首映,年輕的女導演映前表示,「很忐忑」,她並不確定這部「北方」風味的小成本電影是否得到上海觀眾的喜愛。
圖說:電影《戀戀不捨》劇照 官方圖
所幸,18日當晚在金逸影城虹口店,當放映結束,字幕滾過、燈光亮起,導演出現在現場時,觀眾的踴躍地「搶」著話筒,問題一個接一個地拋出。一位女觀眾對導演連連表示「感謝」,她說,覺得影片中女主角澤清就像自己年輕時候一樣,「看到她就好像看到了我以前的樣子。」也有女觀眾哀傷地感嘆,「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」。還有一位大哥搶到話筒,在提問導演之前,他表示自己是一個非常害怕分離的人,生活中遇到畢業、散夥什麼的都很難受,家裡老人去世的時候他很崩潰,「怎麼化解這個?」觀眾的話好像是提問,更像自問。導演李珈西也並沒有給出直接的答案,她說片中姥爺的故事來自於自己生活中的真實經歷:「我覺得,這些分離有時候會變成一種記憶,永遠留在我們生命當中。就像現在我的家人提起來姥姥犯的一些錯誤還會笑、想起姥爺對我們說過的話⋯⋯他們可能正以另一種方式陪我們,繼續在一起。」李珈西說。「無論如何,希望大家看過影片後,可以把更多的愛獻給自己身邊的親人。」(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孫佳音)